当前位置:首页 > 香河概况

民间民俗文化

来源:香河县人民政府   发布时间:2024/08/13 字号:

  (1)中幡

  香河县安头屯中幡起源于隋唐,有着悠久的历史。唐宋时期,北运河航运过程中,帆用在船上借以增加船的航速和调整船的航向。后来帆被用在陆上玩耍,逐渐发展出各种花样和手法,经过人们很多年的改进与创新,才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民间表演艺术团体,取名为中幡会。中幡分筒、面、楼三部分,筒长1丈8尺,控制幡速减轻下垂惯力,幡面衬风,使幡的重心稳固平衡。

  在清代,安头屯中幡极为盛行,曾两次受到皇封。第一次是清乾隆十六年(公元1751年),御封两面幡面,一面题字为“龙祥凤舞”,一面为“人神共悦”;第二次是清咸丰元年(1851年),御笔幡面两个,一书“风调雨顺”,一书“国泰民安”。目前,咸丰元年御封“国泰民安”幡面仍完好保存。

  新中国成立后,特别是近年来,安头屯中幡会在活动中挖潜,在演出中壮大。1992年参加文化部组织的中幡表演,演出长达2个小时,获得与会领导及观众的一致称赞。2000年参加河北省“首届民间艺术节”获二等奖。

  2008年6月,安头屯中幡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08年11月,香河县安头屯镇被文化部命名为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(中幡会)之乡”。2012年8月,我县被中国文联命名“中国中幡文化之乡”,并挂牌“中国中幡文化研究中心”。

  (2)香河老人

  香河老人周凤臣自1992年去世后,其遗体在常态下保存多年而不腐,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宗教界人士和生命科学者前来探秘,成为探索生命科学奥秘的重要研究领域。

  1992年11月24日八十八岁高龄的香河县淑阳镇胡庄村周凤臣老人(俗称香河老人)停止了心跳与呼吸。但是,老人停止呼吸和心跳后二十四小时体温不降,一星期后身体柔软如常,手背甚至还有血液流动,头部太阳穴的血管清晰而且有弹性。1995年夏更演化成“金刚琉璃体”。1997年11月,在香河县老人故居举行了“香河老人展室”落成揭幕仪式和第二届香河老人生命现象研讨会。到会的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、中华太极文化专业委员会、中国人体科学院、装甲兵工程学院以及传统文化界、医学界、人体科学界、新闻界、宗教人士对香河老人现象给予了极大关注。医学专家,人文科学专家、人体科学专家从不同角度对香河老人的生命特异现象,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。2007年中央电视台《走进科学》节目专栏报道了香河老人肉身不腐的神秘现象。

  (3)银杏树

  香河县香城屯村西北角,有两棵一簇白果树,是远古遗存下来的古老树种,属落叶乔木,雌雄异株,学名银杏树,又名公孙树。两株白果树南北斜列,南株直径1.16米,北株直径1.06米,树高22米,树干遒劲,叶片浓密,树阴罩地约一亩左右。

  通过文物部门的宣传,来我县投资的福建籍客商洪培敏了解到该树因水土流失、养料不足等原因出现树冠缩小的情况后,主动投资40万元,实施了围护复壮工程。